201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正式組建,詩與遠方正逐漸走的更加緊密,文化和旅游融合也成為了旅游行業最大的熱門話題。
我們應該以什么視角觀察文化和旅游?
以什么方式思考文化和旅游之間的關系?
未來的路怎么走?
9月20日,浩豐大講堂再次開講。200余位行業精英圍繞“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創新與實踐”這個熱點話題,展開了一次行業現象的總結與解析。
本期浩豐大講堂由重慶浩豐規劃設計集團和重慶城鄉與建設發展研究會主辦,邀請到四位嘉賓聚焦文旅融合之道。
重慶城鄉建設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劉建民先生為大講堂開講!
“很高興同各位學者、實踐者共同享受這場學術盛宴。在文化旅游時代,科技、技術、創意、創新等所有元素疊加一起才有可能出現一個好的文旅項目或好的文旅產品,我們也期待著在各位的努力下,設計出更多更好的文化旅游產品。”
嘉賓開講--現場直擊
主講人:劉征 博士
《如何優雅的挖坑》
上海易象建筑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總規劃師
曾主持、參與過眾多大型文化旅游項目,是實踐型專家。
“希望更多的人在坑里愉快地打滾”
劉征博士以“為什么是坑?誰在挖坑?如何優雅的挖坑”三個問題為切入點,通過無錫靈山勝境景區、卓爾小鎮·桃花驛等案例生動有趣地分享了文旅項目的工作策略。好的文旅項目需要將每一個環節做到位,將“場景體驗、故事體驗、活動體驗”做到極致,用工匠精神挖掘文化旅游更多的可能性。
丨成功的文旅工作框架
主講人:陳國棟 博士
無名營造社 創始人/主持建筑師
《造村行動——無名實踐》
自2017年從日本歸國,駐扎于貴州黔東南鄉村,從事鄉土建筑營造、鄉村在地實踐工作。
“創造、創新、創生——引領傳統鄉村走向創意鄉村”
陳國棟博士分享了在貴州鄉村實踐的一系列案例,將鄉村在地文化通過設計呈現出來,再通過鄉村游學、展覽講座、村民培訓等活動策劃為媒介,為城市與鄉村提供創造更加多元化良性對話的可能性。最后,他也呼吁更多城市創意青年團隊到鄉村來,摸索鄉村在地設計的諸多可能性。
主講人:熊偉 高級工程師
艾麥歐(上海)建筑設計咨詢有限公司 副總經理
《文化驅動力》
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國家注冊城市規劃師、上海綠色建筑專業委員會專家。
“客棧——文旅小鎮的源代碼;街道——生活美學的舞臺”
熊偉先生通過對小鎮客棧、街道等進行研究,認為在文化旅游小鎮項目里沒有零售商業邏輯,商業的目的不是商品而是體驗,體驗本身的價值才是商業模型的最終目標 。他指出了文旅小鎮與住區風情商業街的差異,并詳細闡述了微文旅綜合體的內涵。
丨度假小鎮是一個大景區概念
主講人:宗德新 副教授
碩士生導師/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教師
《從民居到民宿》
中國綠色建筑青年委員會委員、重慶綠色建筑評審專家、葡萄牙里斯本科技大學可持續建筑研究中心訪問學者。
“空間重構、重塑界面、景觀環境、可持續設計”
宗德新副教授通過大理慢屋攬清、瀘沽湖格努灣、重慶慢屋歸原三個項目,從空間重構、交通動線、重塑界面、結構與技術、景觀環境、可持續設計,為大家全面分享了從民居到民宿的經驗。
丨從民居到民宿的設計策略
丨大理慢屋攬清
在這短短幾個小時的時間里,四位嘉賓為大家呈現出了不一樣的精彩。這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課堂,更是一場引路,激發我們對文化的興趣;它還是一次沖擊,讓我們在文旅融合之路上不斷探索。
丨最后的交流環節,互相交流切磋,不斷碰撞出新的火花。
我們希望通過浩豐大講堂這個平臺,讓思想的價值得到徹底的釋放。在此,感謝每一位為文旅融合的創新發展提供智力、技術支持的人,相信你們的豐厚積累和真知灼見,將不斷開創文旅發展的新局面。